1.防止大学有业不就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人大代表建议在政府和社会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大学毕业生也应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尽量避免“有业不就”现象。
“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很多大学生就业时把目光放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说。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其中,由于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有业不就”的情况还很普遍,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
唐晓青建议大学毕业生能培养成熟的就业心理,根据社会需求设定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同时,我国应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学校、学生与人才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另外,政府也应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除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原因外,当前我国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高校过度扩招以及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大学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建议,大学应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
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顾海良说,学校一旦发现个别同学有心理危机,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老师要一对一地对其持续进行心理咨询和服务,使具有心理危机的同学逐渐摆脱心理压力,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依靠广大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心理健康网络,特别是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
顾海良认为,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学校绝对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是成长和成才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较强,而对学校举办的思想理论教育接受较弱,主要原因是学校未探索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要通过教学改革,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黄晓浪下午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源在于很多大学毕业生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下,普遍只是掌握了一些书本的、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关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经营企业和社会部门来说他们就像是产品的“半成品”。
黄晓浪介绍,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它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德国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种先进的大学模式: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应用科技大学通过在办学和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卓有成效地把大学教育与各专业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大量受社会欢迎、高水平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黄晓浪认为,目前我国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用人才的矛盾已经很突出,应该尽快建立一套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模式。他建议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培养模式,结合国情以及教育的实际,探索一套适合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
:
1.公共财政
从去年开始,财政部部长不再像以前那样用几个小时来宣读财政预算报告,而是在会议开幕之前就将厚厚的预算报告发给代表,并附上详细的解释说明,让代表们有充分的时间研读,为自己宝贵的一票负责。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预算报告都越来越厚、越来越详细,对一些专业名词的解释逐渐让财政预算报告摆脱了过去“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尴尬境地。
而提高财政的公共性程度、增加财政向教育、卫生等公共领域的支出,一直是这几年人大代表全力呼吁的热点话题。在超过3.9万亿强大的财政收入数字面前,如何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等民生四大领域中的问题迫在眉睫。此外,围绕着财政超收部分的规范使用、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安排计划、如何理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如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等
2.外汇储备体制改革: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时间里中国从一个外汇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头号外储大国,这一方面是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双顺差”推动下的外汇储备激增实际上反映了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激增的外储还加大了央行的对冲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从2005年以来,对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和运用方式等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消息显示,建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运营部分外储已列入有关部门本年度的工作议程。今年1月份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体制改革箭在弦上,期待本届“两会”提供更清晰的改革建议和思路。
3.资本市场:
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期,决定着大国崛起之金融崛起。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清欠、证券公司综合治理这证券市场三大主要攻坚任务基本完成或已有初效,证券市场已经基本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并相互联动,因此股指在去年补涨130%,成为全球股市第一涨幅。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蔚东、刘昌谋等提出针对股改的对策建议,要求使流通股股东与大股东之间平等协商、借机理顺国资管理体制等。去年,证监会建立了严格有效的股权分置改革监督机制,积极防范和严厉打击利用股权分置改革进行欺诈、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和加强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在改革中的协商沟通机制。各股改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通过投资者座谈会、媒体说明会、网上路演、走访机构投资者、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多种方式,与流通股股东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改革方案的形成具有广泛的股东基础。
今年“两会”期间,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金融期货等将成为关心证券界的“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陆媛)
4.区域发展如何协调
中国的区域不均远比城乡二元对立更为麻烦。进入2007年的人们突然发现,全国经济恐怕呈现的是更复杂的四极分化的态势。
北京、上海贵为发展极点,沿海地区仍可算作经济领头,已显落后的中部省份中还存在同西部一样更为落后的地区。
谁是中部发展龙头始终悬而未决,财税改革试点的争夺博弈依旧需静观,上海、北京上演的“双城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资源和人才争夺,中西部之间的暗自角力都会在“两会”中体现。
透过经济发展的差异背后,所窥见的还是各地之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投资调控、房地产调控、节能降耗及资源税如何规制等一系列问题在执行过程中显得如此艰难,在多方声音中如何和谐统筹方显中央的大智慧。
新的一年,亮点仍多。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点和沈北新区农村改革试点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提前感受到决策层的改革决心。
医疗教育住房 就业
建设和谐社会,关键是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他们利益最攸关的、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四大民生难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赖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但眼下考验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考验着政府转型的决心,考验着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智慧。
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焦点将集中在如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基础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对公共医疗投入力度如何;如何解决“以药养医”的医疗机制以及药价虚高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问题,以改变医药行业“层层批发、层层加码”的现状。2007年,国家必将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力度。
今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对我国农村亿万名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产生质的影响;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同一地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择校之风,将是今年教育部门解决的另一重点;同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效益和改革也令政府重点关注。
在未来一年中,国家将会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并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切实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
同时,就业亦成为2007年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就业总量矛盾更加突出,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更加明显。为切实解决这些矛盾,2007年政府将把促进就业作为重要宏观调控目标。